|  |  |  | | | | | |
站内搜索: 近期热点关键字: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当前位置:财经法规 - 地方税收法规 - 增值税 - 正文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安徽省一般纳税人农产品收购增值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皖国税函[2007]125号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2007-3-27
【打印】【关闭】

   第二十三条和第十八条第三款、第二十一条第三款以及第十八条“未按规定申请报验的大宗收购交易的收购发票,不予抵扣进项税额”和第十一条“单笔收购金额在5000元以上,收购企业应将投售人的身份证复印后与收购发票装订在一起备查”的规定 部分条款失效或废止皖国税发[2009]177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产品收购业务增值税管理,堵塞税收管理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产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具体范围按照《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财税字[1995]052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从事农产品收购业务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收购企业),包括农产品购销企业和利用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

  第二章 发票管理

  第四条 收购企业第一次发生农产品收购业务需要领购使用安徽省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以下简称收购发票)的,应先到主管国税机关办理登记,填写《农产品收购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1)。

  本办法下发前已领购、使用过收购发票的收购企业,应自接到本办法之日起30日内,到主管国税机关办理登记。

  已领购、使用过收购发票的收购企业若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到主管国税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对未按上述规定办理登记的企业,主管国税机关不得向其发售收购发票。

  第五条 对已办理登记的收购企业,主管国税机关应派员到企业进行实地核查,调查核实以下情况:

  (一)企业的类型(属于购销企业还是生产企业);

  (二)经营的主要产品(或商品);

  (三)有无仓储场地或设施;

  (四)月均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和金额;

  (五)主要购销渠道;

  (六)生产型企业的年设计生产能力;

  (七)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产量;

  (八)单位产成品农产品耗用率和投入产出比;

  (九)主管国税机关认为需要实施核查的其他情况。

  经核查发现企业实际情况与登记情况不一致或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主管国税机关不得向其发售收购发票。

  第六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根据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收购业务的时间特点,合理核定企业收购发票的版面和月供量。

  对一些季节性收购为主的收购企业,应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情况,在企业收购旺季增加其收购发票的月供量,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受影响,待收购旺季结束后再调减其收购发票的月供量。

  第七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加强对新办企业领购收购发票的管理。对初次领购收购发票的小型商贸企业,在第一年内原则上只供应百元版收购发票,且月供量一般不得超过2本(50份);对初次领购收购发票的生产、加工企业和大中型商贸企业,在第一年内原则上只供应千元版以下(含千元版)收购发票,且月供量一般不得超过4本(100份)。

  第八条 主管国税机关对收购发票实行按月限量供应,即每月发售的收购发票数量应等于收购企业核定的月供量减去企业上月末未使用的空白收购发票数量。对不足1本的手工版本收购发票可按1本发售。

  第九条 收购企业因业务量大、确需增加发票领购数量或使用大额收购发票的,必须由县(区)国家税务局实地核实后再作调整。

  第十条 对商场、超市销售的农产品,若其不是向农业生产者直接收购的,主管国税机关不得向其发售收购发票。

  第十一条 收购企业必须按照下列要求开具收购发票:

  (一)开具对象为农业生产者个人自产的免税农产品,且收购的农产品属于《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

  (二)项目填写齐全、内容真实、不得涂改;

  (三)票、物相符,票面金额与支付的货款金额相符;

  (四)全部联次一次性开具,并加盖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

  (五)应逐笔开具,不得按多个投售人汇总开具;

  (六)应如实填写投售人居民身份证号码,收款人应在收购发票上签署真实姓名。

   第十二条 下列情况不得开具收购发票:

  (一)从农业生产单位购进其自产的农产品;

  (二)向其他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购进其非自产的农产品。

  第十三条 收购发票一律不得跨省使用。

  生产、加工企业在本省范围内跨市、县收购农产品的,可携带空白收购发票外出开具使用;同时应保存好差旅费发票、运费发票或过路(桥)费收据(使用自有车辆运输收购的农产品)等资料,以备核查。

  第十四条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违反《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中有关发票管理规定的,主管国税机关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章 纳税申报管理

  第十五条 收购企业抵扣农产品进项税额的有效凭证为“一专票”(即增值税专用发票),“一税票”(即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三普票”(即普通发票、收购发票、税务机关代开的销售发票)等。

  第十六条 收购企业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将“三普票”逐份填入《农产品收购业务抵扣清单》(见附件2,以下简称清单),随同“三普票”、《农产品库存月报表》(见附件3)及其他纳税申报必报资料一并报送给纳税申报窗口。当期未申报抵扣“三普票”进项税额的,可不报送清单。

  第十七条 纳税申报窗口受理收购企业申报后,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一窗式”票表比对。

  (一)比对清单与申报表附表2的逻辑关系是否相符;

  (二)比对申报附表2与申报表主表的逻辑关系是否相符。

  经比对发现企业申报抵扣“三普票”进项税额但未报送清单或经比对发现纳税申报表主、附表与清单之间逻辑关系不相符的,应按规定的纳税申报业务流程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纳税申报窗口应在受理收购企业纳税申报的次日,将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转交主管国税机关,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征后审核。征后审核的内容主要是:

  (一)清单与“三普票”是否相符;

  (二)收购发票是否按规定开具;

  经审核发现清单与“三普票”不相符或抵扣凭证不符合抵扣条件的,审核人员应通知企业按规定更正纳税申报。

  第十九条 对经案头审核不能确认是否符合抵扣条件的进项抵扣凭证,税收管理员应进行实地核查,调查核实以下情况:

  (一)企业的磅码单、入库单与收购发票是否相符;

  (二)企业的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的资金流动情况与企业的农产品购销业务是否相符;

  (三)主管国税机关认为需要核查的其他情况。

  经核查发现企业有虚开或偷税嫌疑的,应立即将相关资料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第四章 财务核算管理

  第二十条 收购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按规定设置、填制各类账簿、报表,会计核算的各种记帐凭证和相关原始单证须齐全完整,各类单证需有相关人员的签名。对收购的农产品,收购企业应按种类或等级设置原材料(库存商品)明细账,逐笔登记;同时,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过磅、检验、入库、出库、盘存等各环节须由专人负责,交接手续清晰。

  第二十一条 收购企业应加强货币资金核算管理,严格遵守《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完善货款结算制度。销售回笼资金应通过银行转帐结算。下列收购业务应通过银行支付货款:

  (一)向农产品生产单位和农产品经营单位购进的农产品;

  (二)向个体经营者购进的农产品(可使用现金支票);

  第二十二条 收购企业应建立农产品盘库制度,每年至少对库存的农产品盘点一次,并将盘点情况报主管国税机关备案。盘存时,收购企业应重点核对仓库实物账记载的农产品入库、发出与原材料(库存商品)明细账是否一致,库存农产品、在产品、产成品帐面数与实际盘存数是否一致。

  第五章 日常监控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建立农产品预约定耗制度。收购企业应提出书面申请,报送《农产品加工预约定耗申报表》(见附件5)等资料,主管国税机关应在企业申请的基础上,调查测算农产品加工企业单位产品的正常耗用比例,税企双方将其作为约定的农产品定耗。主管国税机关应根据预约定耗来监控收购企业农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具体业务流程详见附件6)。

  第二十五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加强与当地财政、统计、粮食、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利用农业生产者的田亩承包大册、农作物品种、产量、家禽出栏等数字核实收购业务的真实性,利用公安部门户籍底册信息核实投售人身份的真实性。

  第六章 纳税评估

  第二十六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将下列收购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按规定实施纳税评估: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

  (二)农产品月收购金额超过去年同期30%的;

  (三)收购价格超过评估期市场同类同等级农产品价格10%的;

  (四)常年收购的生产、加工企业连续三个月零、负申报或者税负低于正常峰值的;

  (五)主管国税机关认为需要实施评估的其他企业。

  第二十七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根据企业纳税申报、发票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对重点监控对象开展纳税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为:

  (一)纳税申报情况;

  (二)农产品收购情况;

  (三)收购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使用情况;

  (四)农产品耗用与产成品的投入产出比情况;

  (五)农产品销售及产成品销售情况;

  (六)资金往来情况;

  (七)其他情况。

  第二十八条 主管国税机关要运用“以进控销”、“以销控购”等多种方法,开展纳税评估,分析农产品收购企业是否如实反映销售收入,农产品收购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滞后申报销售收入、提前抵扣进项税额或虚开收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问题。

  (一)通过收购价格与市场同期或同行业价格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虚增收购价格问题。

  (二)通过当期开票数量、金额与当期现金、银行存款增减变化比较,判断有无无货交易虚开收购发票问题。

  (三)通过对过路(桥)费、运费结算单据等资料的分析,判断企业收购业务的真实性,同时运用相关运费标准做比较,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将运费并入收购金额多抵扣进项税额问题。

  (四)根据企业期末的在产品、产成品数量和税企双方约定的农产品定耗,测算企业当期耗用的农产品数量,并以测算的耗用量加期末农产品库存数量再减期初库存数量,判断企业当期的农产品收购数量是否属实,是否存在虚增收购数量、虚报进项税额的问题。具体计算公式为:

  评估期农产品耗用总量=∑(评估期在产品各环节期末数量×在产品各环节耗用率)+(评估期产成品期末总数量×产成品耗用率)

  评估期农产品收购数量=评估期农产品耗用总量+评估期农产品期末库存数量-农产品期初库存数量

  (五)根据当期原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产成品的投入产出率,测算当期产成品的产量,并以测算的当期产量加产成品期初库存数量再减期末库存数量,判断企业当期的产成品销售数量是否属实,是否存在瞒报或少报销售数量、少报销售收入的问题。具体计算公式为:

  评估期应税销售收入=∑(评估期某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某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某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某产品数量十评估期生产某产品数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某产品数量)

  评估期生产某产品数量=∑(评估期投入该产品耗用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率)

  评估期投入原材料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原材料数量+评估期购进原材料数量—评估期期末库存原材料数量)

  (六)主管国税机关认为需要分析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九条 日常监控或纳税评估中发现收购企业有虚构收购业务、偷税嫌疑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及时将相关资料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将收购企业日常征管过程中形成的表、证、单、书,装入户管资料备查。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下发后,此前省局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 | | |

咨询电话:010-51265999 东审版权所有 ©1999-2007